贛州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紀實:傳播客家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二維碼
280
發表時間:2020-08-09 10:55來源:贛州文明網 章貢區春節拜年踩街習俗活動。圖片來源:劉念海 攝 客家菜傳承人李招榮在介紹贛南小炒魚的烹飪步驟及小炒魚的典故。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民間高蹺傳承人在贛州公園教孩子們踩高蹺。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章江貢水合流,匯聚千里贛江之靈氣,在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下,客家先民用勤勞與智慧,繪就了這片土地特有的人文風貌。贛州章貢區現有民間高蹺、客家菜、客家竹雕、客家根雕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5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贛州市全面實施《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試驗區總體規劃》工作以來,章貢區以“挖掘、提升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搶救、保護一批傳承人,設立一批傳承基地,開展一系列展覽展示活動”為重點,注重非遺資源融入現代生活,傳播客家文化,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在傳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謀發展。 找準傳承支點 突出客家元素 近日,在客家瓷畫傳習所內,描繪了不同客家風景、民俗等內容的瓷畫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駐足觀賞。瓷之韻、釉之美、客家之神采,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這一幅幅瓷畫的魅力。 據了解,客家瓷畫至今有近200年的歷史,清中期,在客家搖籃贛州涌現出一批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民間藝人,在瓷板、瓷瓶、瓷盤等陶瓷上繪制客家人文景觀和一些客家的祈福吉祥圖案,在客家民俗的各類婚喪喜慶活動中,常借鑒于此類藝術形式來抒發情懷,如先輩的瓷畫像,做壽的賀壽圖,嫁娶的鴛鴦圖。經過幾代客家瓷畫人的研習,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客家瓷畫技法,有明顯的地域特征,結合陶瓷永不褪色易留存之特點,客家瓷畫對客家文化的傳播、傳承及研習起到重大作用。 章貢區客家文化資源豐富、底蘊深厚,章貢區以客家文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的支點,突出客家元素,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利用章貢區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2017年,章貢區成功申報客家根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緊接著,章貢區對轄區內的優秀文化資源進行了再摸底、再篩選,精選了一些近期亟須保護和升級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立項目儲備庫。 豐富傳承活動 讓非遺走得更遠 舉行客家菜烹飪比賽;開展“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體驗活動;組織參加第二屆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章貢區致力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非遺資源實現活起來、傳下去,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人們的教育和生產生活中。 為加快培育贛南客家餐飲文化品牌,做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章貢區客家菜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促進贛州市餐飲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壯大文化旅游產業,章貢區舉辦客家菜烹飪比賽,著力宣傳弘揚客家優秀飲食文化,提高了群眾對客家菜非遺項目的知曉度和參與傳承活動的積極性。 在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中,章貢區加強對重點項目的保護傳承,開展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習活動。推動贛南采茶戲、民間高蹺、客家根雕、客家竹雕等非遺項目進校園、進課堂、進社區活動,在校園、社區舉辦相關的培訓和展覽,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 通過各種節慶、節點,組織豐富多彩的展覽展示展演活動,并組織非遺項目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其中,在2017年10月13日至17日,章貢區應邀組織客家竹雕代表贛州市參加了由國家非遺司提供資金支持、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第二屆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在此次大展中,客家竹雕以其獨特的技法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品受到專家和收藏愛好者的熱捧,有3件作品被承辦方收藏。 文旅深度融合 社會經濟效益初顯 4月9日,記者走進郁孤臺歷史文化街區客家竹雕傳習所,傳習所負責人郭英雄告訴記者,傳習所內陳列了60余件客家竹雕作品。在郭英雄看來,非遺保護不應只是保護,讓其成為文物,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追求創新,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希望來郁孤臺歷史文化街區參觀的游客能通過參觀傳習所,了解認可喜愛客家竹雕,讓竹雕作品成為一顆顆種子播撒到更多人身邊。 2017年,在國家、省、市各級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章貢區通過提供租金補貼等措施,在旅游景區郁孤臺歷史文化街區新建了總面積520平方米的3個傳習所,即客家竹雕傳習所、客家根雕傳習所和客家瓷畫傳習所,開展活態傳承活動,形成產業集聚。傳習所堅持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基本方針,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生態保護理念,通過以師承方式帶徒學藝、舉辦培訓班和體驗互動活動、開展研究創新創造等活動,把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人文環境一起保護,振興傳統手工藝,促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在4月12日舉辦的第四屆“2018中國(無錫)商旅文產業年會上,郁孤臺歷史文化街區榮膺中國商旅文產業發展示范街區,這是郁孤臺街區繼去年被省商務廳、省旅發委、省文化廳認定為首批“江西省商業旅游文化融合發展示范區”后,又獲“國字號”殊榮。 越來越多游客慕名而來,讓章貢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承載著的客家文化得以傳承發展,生生不息。 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第三方平臺,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342346213@qq.com,聯系電話:0816-2477611 | 熱門信息 社區生活 |
|